馬祖北竿的橋仔聚落,昔日熱鬧小漁村,也是重要的商業轉運港,人口超過千人,為北竿第一大村。村裡大小廟宇林立,難以想像這個小漁村坐落八座廟宇,形成「神比人多」的特殊現象。
一早在南竿福澳港搭船前往北竿
民宿安排貼心送我們至碼頭
住馬祖民宿通常都有機場接送或碼頭接送服務
南竿到北竿,單趟:全票160元
航行時間約20分鐘
船班可上「馬祖資訊網」查看
登船時發現許多宅配貨物
網路真的很方便
只要船班有開航,就能運送包裹
20分鐘到達北竿的白沙港
航程時間不算長
當你想暈船的時候已經到了
搭船之前聯絡民宿老闆來接送
今晚住芹壁聚落
芹壁小漁村,早年村民以捕蝦皮為生,70年代漁業沒落,居民大多外遷謀生。
此村保留有許多馬祖早期特色古厝,86年聚落保存觀念興起,老屋紛紛修復完成。
馬祖早期特色古厝-屋頂部分,屋瓦並不封死,以石頭壓鎮
馬祖早期特色古厝-亂石砌石頭屋
老闆帶我們走一圈芹壁村
初次到達芹壁,
石頭屋坐落在山坡上
海景俯拾即是
踏著石階,穿梭於小巷
轉個彎即是海灣風景
讓我想起瑞士的小漁村-Gandria(甘德利亞)
Gandria(甘德利亞)是瑞士南部寧靜的漁村
漁村有石頭屋,也是階梯小巷如迷宮
轉個彎是湛藍湖水迷人景緻
北竿環島行,出發!
路上都沒甚麼車
好像只有我們這幾位觀光客
悠閒騎機車
想停就停
從遠方就看見醒目的紅色磚牆廟宇
那是橋仔村,昔日熱鬧小漁村,人口超過千人,為北竿第一大村
而且橋仔村大小廟宇林立,
很難想像這樣的小漁村有八座廟宇
形成「神比人多」的特殊現象
馬祖傳統廟宇建築的特色,
閩東式封火山牆建築
第一次看到「福州粽」
形狀上像三個角的圓錐體
外形像甜筒,有人說像竹筍、也有人說像牛角
而且綁粽的方式也不同,是一個一個疊上去的
大姊正在包福州鹼粽,25元/個
裡面包花生
果糖放在桌上
建議先吃原味,再加果糖
不加果糖也有自然米香微甜
鹼味不重,有花生香
橋仔阿婆黃金餃
可愛的阿婆
無意間與阿婆熱絡聊天
一時興起還在海報前比個讚拍照
這一路發現島上居民很熱情且很能聊
厝邊鄰居自家小事都能講
這樣的純樸真情很難得
「橋仔漁村展示館」參觀昔日漁村的生活文化
展示漁民的捕魚工具
圖中這是早期往返大陸的貿易貨船,靠風帆航行,福州話為「麻欖」,也有寫「錨纜」
關於「麻欖」或「錨纜」,上網查了一些資料
麻欖,早期馬祖從事魚貨趕鮮販售的漁船稱「麻欖」。麻欖將漁民漁撈魚貨運往大陸販售,及補給漁撈所需之物品,在當時扮演運補之重要角色。(取自「橋仔漁村展示館」看板)
早期漁民叫「麻欖」的貨船,有三根桅杆,可載重50-60公噸,全靠潮水和風力航行。這種“麻欖”又叫福船。(擷取自「全球粥會」)
早期馬祖從事貿易海運的貨船稱「錨纜」。
「ㄇㄚ+ ㄌㄤ+,ma33 lang33」,海中載貨之大帆船也。這個聲調不僅國語所無,連他的漢字形體也搞不定。(擷取自「攀講馬祖」)
壁山是馬祖「第一高峰」,標高僅298公尺
壁山觀景台鳥瞰,遠望北竿機場
周邊大小島嶼盡收眼底
軍方崗哨旁的壁山步道,石梯千階,總長730公尺,
遠方是螺山自然步道(當地人稱螺蚌步道)
午後我們也會去走走
走下壁山步道可連接塘岐村
壁山莊仍有駐軍駐守
在壁山觀景台就望見此操場以及操場上的紅色大字
北竿機場附近熱鬧的塘岐村
在此尋覓午餐
饌食小吃
點了當地特色美食,
其中竹蟶(ㄔㄥ)和酒糟炒飯,台灣少見
店內保存當時馬祖使用的紙鈔
伍圓、拾圓、伍拾圓
飽餐後在村內巷弄閒逛
村民正在曬魚麵
被遺忘的老屋
鍋碗瓢盆在巷內晾乾
乾淨的塘后沙灘(塘後道沙灘)
塘后沙灘在北竿機場後方
連接塘岐村和后澳村
傍晚孩童遊客戲水
夜晚無光害,
我們來此尋找「藍眼淚」
潮汐來去,
幾點藍色發光體乘著海水而來
遺留在金色沙灘上
雖然數量不多
但已滿心歡喜
旅遊時間:2018. 6月中旬
Google Map 馬祖北竿橋仔聚落